日韩人妻精品精品视频|五月天激情无码AV|91偷拍与自偷拍精品无码|五月亭亭在线观看

      • <li id="8cm7t"><th id="8cm7t"><pre id="8cm7t"></pre></th></li>
        1. 正在閱讀:散筆:彎彎山路背竹人
          分享文章

          微信掃一掃

          參與評論
          0
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/ 資訊 / 文學 / 正文

         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.gif

         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,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,僅管理員可見

          散筆:彎彎山路背竹人

          轉載 2014/04/14 10:30:42 發(fā)布 IP屬地:未知 來源: 作者:徐水法 3673 閱讀 0 評論 2 點贊


          彎彎山道背竹人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一、

          每一次回家去,除了陪父母坐下閑聊家常,我最喜歡的就是在村頭村尾漫無目的地走走逛逛,遇上父老鄉(xiāng)親叔伯嬸姨,就站下和他們說一會桑長麻短。

          國慶節(jié)回家,如往常一樣,走在我熟悉得如自己手掌心紋路一樣的村道里。陽光溫煦,路上遇到的每一個村人紛紛相互寒暄,每個人的臉上喜氣得如同這十月的陽光燦爛。

          村前原先凹下去的幾丘田,新筑成了一口塘,清洌洌的水,波光粼粼,一如村人臉上蕩開的笑容。塘的外沿,就是通往鄰縣諸暨的廟下嶺,屈曲如龍,盤旋在陡峭如壁的龍門山間。

          我剛站到廟下嶺頂?shù)耐恋貜R前,還沒來得及享受來自山下茂林修竹間吹來的陣陣清風,意外的看到堂叔背著一株長長的毛竹,從廟下嶺走向山頂、也就是村口走來。只見他,右肩上是十幾米長、百來斤重的毛竹,擱在左肩上用以借力的搭拄頭,向上挑著竹身,借此分去右肩的一些壓力。右手壓在竹子上,主要是為了平衡竹身,同時在上坡下坡時,可以調節(jié)身前毛竹頭的高度。稍有不慎,毛竹頭撞到路旁的土坎,就有可能失去整株毛竹的平衡,輕則毛竹滑下肩頭掉落,重則連人帶竹摔倒,甚至滑下山去。六十多歲的人了,遠遠看去,步子很穩(wěn),一步步走在上嶺的石階上,從他一開一合不停喘氣的嘴上,誰都可以看出,畢竟年歲不饒人,這株壓在肩上的毛竹,讓他上嶺走得不太輕松。

          相同的場景,不同的是這樣的場景里,背毛竹的人是我。把時間上溯十五年,我在外面打工的經年不息中,偶爾抽時間回趟家,我會和父親一起,把他在隔條深深山谷的對面自家竹山上砍好的毛竹,一次次下山、涉谷、上嶺,背到村前曬場上,等待收購毛竹的客商上門購竹變錢用以貼補家用。再往上五年、十年,我還在老家山里蒔弄農事時,這樣的背竹對我來說是常事,養(yǎng)蠶、采茶、砍竹換錢都是村里人來錢的手段。

          背毛竹是個技術活,山路狹窄,彎道很多,我的個子又不高,涉谷、上嶺,總是顧此失彼,險象百出,經常把自己嚇出一身汗。有一次我背著一株大毛竹,穿過竹山下的谷地,迎面一道三尺多寬的山澗,只要一步跨過山澗,就是上嶺的山路。站在山澗邊,我先稍稍放松右手的按力,讓竹頭翹起一些,不然容易撞在上嶺的路坎上,因為毛竹長,我人又矮,竹頭稍微翹起,竹尾已經觸到身后的田塍了。沒辦法,我只好把竹子微微斜一下方向,離開田塍,抬腿一跳,人是過了山澗,肩上一松,毛竹已經離開肩上了。再一看,自己笑了,原來矮小的我在跳過山澗時,前面高翹的毛竹頭撞在高高的土坎上,后面長長的竹梢頭則拄進身后田塍的土里,就像一根獨竹橋剛好架在我的頭上。沒辦法,只好從山澗跳回去,拖著竹梢頭把毛竹重新拉到路上,幸好毛竹頭已過山澗,我又跳過山澗,抱住竹身,硬把毛竹拖過山澗,再弄上肩膀,繼續(xù)往嶺上前進。

          上嶺的路都是曲里拐彎的,我一會左肩,一會換到右肩,盡量不讓毛竹前面頂住土坎,阻住我上嶺的步子。遇到一個個小轉彎,我又得很小心地前后兼顧,生怕一不小心,前后或撞或頂住土坎,你再用力,那就很容易變成連人一起蕩出路外,隨毛竹掉進山下。幸好大多數(shù)時候父親和我一起,有時候他會不嫌其煩一遍遍提醒我上嶺下坡的注意事項,讓我一次次躲過因為沒有經驗帶來的危險,安然無恙背著毛竹到達目的地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二、

          看過很多師友寫過自己的文學經歷,其中不乏很多抱著遠大志向什么的走上文學道路的。我誤入文學創(chuàng)作這條“不歸路”,前后已經快三十年了?;厥鬃约寒敵踹x擇愛上文學,居然是緣于賭氣和無聊,一路走來,始終不渝。至今想起,反倒覺得這或許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,不然,為什么三十載寒暑都改變不了自己這份摯愛和執(zhí)著呢?

          最初的記憶應該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個元旦來臨之即,還在中學里求學的我當時是語文課代表,在迎接新年之際,接到語文老師布置給我的一道課外作業(yè)題,為了出好新年第一期教室外的大黑板報,我必須完成一首迎接新年步入八十年代為主題的詩歌。幾經努力,一個連詩歌的體裁特征都不知道的懵懂少年,居然寫出了一首“當我們跨入八十年代時”(大意語)的詩歌。至今記得一共寫了五段,首尾是引入主題和表明態(tài)度,中間三段我記得其中有“長出一對翅膀”“練成一雙鐵腳板”等等。就是這樣一首近乎口號的分行文字,被語文老師表揚了,后來就被登在學校大黑板上。可氣的是,有天放學后,我也站在黑板前看其它文章時,聽到學校教導主任正在說我的詩,“這樣的詩,我們的學生是不可能寫得出的,肯定是那里抄來的?!蔽耶敃r正站在他的邊上,膽小的我不敢為自己分辨,只能恨恨地在心里說,“這學校里的黑板算什么,以后我要在報紙雜志上發(fā)表文章,讓你看看?!?/span>

          只不過這是孩子的氣話,事后我也就很快徹底忘記了。一直到后來,因家境原因,我沒有參加高考回家務了農。輟學回家兩年,除了偶爾看看書外,生活的感受最貼切就是兩字:無聊。因經濟的窘迫,我沒錢買書,村里很小,不到百戶人家,沒有耕讀之家,更不必說詩書傳家的書香門第。我記得很長一段時間里,我白天和父親一起上山下田,晚飯后,借一輛自行車到十幾里路外去借書。幾天后看完,又重復一次月光下借書記。當年在公社中學讀書時,凡家里有書的同學都是我的好朋友,至今記得有個姓周的同學家里都是金庸、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,另一位姓陳的同學家里有上百本連環(huán)畫,他一般不外借,我一去就貓在他家看。我記得有次和幾個伙伴去鄰縣諸暨一個村看戲,吃飯時發(fā)現(xiàn)我家一個老親戚家里有好多書,我連戲也不看了,連續(xù)三天躲在他家里看書。幾天后回家才知家里人正著急呢!說同去的幾個伙伴早回家了,幾天不見人影的我會不會出什么事啊! 

          村里的同齡人除了讀書的,剩下的少數(shù)出門求師學藝,窩在家里的,大多白天干農活,晚上和雨雪天就牌九麻將相伴。借書借不到,平時連可以聊聊知心話的伙伴幾乎沒有,心里的悲哀真是難以用言語述說得清。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中學里那首詩是往事,對啊!我可以拿起筆來寫??!可是真正想寫了,拿起的筆似有千斤重,一個農村里戴帽中學的學生,想不自量力的去叩開神圣的文學之門,無疑是近乎天方夜譚一樣的事。

          于是,我想著求學,得知《鴨綠江》雜志在開辦文學創(chuàng)作函授班,一年的學費只要十元錢。我求神拜佛,不知碰了多少次壁,最后從三個人那里湊了七元五角錢,沒辦法,最后幾乎是死皮賴臉的什么招都用上,才從最疼愛我的祖母那里討得二元五角,也終于報上了《鴨綠江》雜志的函授班。應該是一九八四年四月吧!我的一首小詩刊發(fā)在當月函授版“文學之友”上,這是我寫的東西第一次變成鉛字。從此,視文學為情侶,無可救藥也義無反顧的愛上了她,一直至今,這是后話。

          一九八五年跟人去青海打工,那里上班時兩班制,白天做十二個鐘頭,休息十二個鐘頭,都是最苦最累的體力活。即便如此,我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看書。中途因為一次生病,出院后讓我因禍得福,我被照顧安排在工地值班室,平時值班,炊事員送飯來,我負責送到同伴們干活的地下坑道里。由于值班,我就有機會認識水電部四局的正式員工,讓我得以從他們那里借到各種書籍。那年秋天我返回浙江老家,有位姓王的朋友看我這么喜歡書,送我一套上下兩冊的《古詩今選》,至今我仍視為璧珍,好好收藏著。值班時干的活不多,反倒是學習寫作的時間相對富裕,我記得我那時在值班室寫的東西中,其中一篇題為“慈母的歌”獲得了縣里征文的三等獎,那是我第一篇獲獎作品。

          緣于那篇征文得獎,我當年就讀的母校在次年找到我,請我去學校代課,我一想這更是一次學習的好機會,盡管只有四十元代課工資,我還是樂此不疲,非常敬業(yè)。由于走出了我閉塞的山村,在代課期間,我開始結交文友,后來又組織文學社,定期活動,刻印文學刊物??上Ь驮诖蠹遗d致勃勃的時候,縣城里有人邀我們全體加入一個全縣性的文學社,說是會請名師講課、印刷社刊,還有定期舉辦文學活動等,結果這個文學社除了舉行成立儀式外,從此銷聲匿跡,連帶我們自己的小文學社也徹底散了。

          隨著年歲漸長,菲薄的代課工資連我一個人的生活也日漸窘迫。于是,我辭職另謀職業(yè),再一次走上了顛沛流離的輾戰(zhàn)打工生涯。進鑄造廠學翻砂工當學徒,到建筑隊拉翻斗車做小工,記得在上海郊區(qū)的租房里,大熱天就穿個短褲看書,旁邊放一大盤水,汗流浹背了,就絞一把毛巾擦擦汗再看。在甬江邊的建筑工地上,幾個人住在毛竹為架、油毛氈作頂、簾子一樣的腳手片為墻的簡易工棚里,床也是毛竹為腳、竹編腳手片為床板的。雨天不好干活時有同伴在我們屋里打牌,我就拿一本書撐著傘到甬江邊的徑達一二米的水泥涵管里,斜倚著身子看書。沒人打牌就躺在床上看書寫作,有一次遇上刮臺風,晚上把我們兩面墻上的竹編腳手片刮跑了,我寫的一首打油詩里有這么一句,“風吹竹墻跑,待曉臥看景”,沒有詩意,卻是當時的真實寫照。

          后來成了家,依舊是代課教師、企業(yè)員工,一路跌跌撞撞走來。一直到新世紀初,打工十七年的我,籌資在縣城開了一家借以養(yǎng)家糊口的文具圖書店,一來希望通過做生意改變四處打工入不敷出的拮據生活,給家人一個相對穩(wěn)定的家,另一方面開書店可以實現(xiàn)我多年的愿望。面對成排的書架,琳瑯滿目的各式精美書籍,我可以像一只老鼠掉進米缸一樣,大快朵頤?。?/span>

          走出大山天地寬,近十年來我一直這樣形容自己。也就是說直到近十年來,我的生活相對穩(wěn)定了,我的文學創(chuàng)作也開始漸入佳境了。一來到縣城后,接觸文友,和文友交流日益頻繁,學習寫作的時間也漸漸多起來了,個人閱歷和積累的知識日積月累,寫作開始,慢慢走上軌道,散文、小小說陸續(xù)在省內外公開報刊得以發(fā)表、轉載和獲獎。尤其2004年后,我開始走出縣城,到鄭州、北京等全國各地訪師拜友,虛心求教,尤其小小說創(chuàng)作,得到了許多名家大師的指點,使我受益良多,進步神速,也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績,得到了業(yè)界的好評和肯定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三、

          山道彎彎,我看著堂叔有些吃力地背著毛竹,一步步走上嶺來,我站立半晌無語,心里百感交集,觸動情懷而感受萬千,甚至忘記了上前去幫堂叔背一段路,為他分擔一些重負。

          回想自己二十多年走過的文學創(chuàng)作之路,不正如這一條屈曲盤旋逶迤而上的廟下嶺嗎?自己就是那個背竹人,在肩負生活重擔的同時,小心翼翼地趔趄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,生怕一不小心,或頭觸在路旁的土坎上,或腳下一滑掉進山下叢林,……所幸,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,堅強的毅力,一路披荊斬棘,忍常人之難忍的艱辛,二十幾年如一日,堅持下來了。

          于文學之殿堂而言,我這二十多年的堅守和努力,取得的一點菲薄成績,只能算是稍窺門戶而已。于我的廟下嶺,就是說只走了嶺腳的數(shù)十石階,抬頭仰望嶺頂,真的堪稱“路漫漫其修遠兮”。余生的歲月里,我想還會一如既往的,背著我神圣的文學之竹,不管上嶺的路途如何險峻,山澗也罷,轉彎也罷,無怨無悔的,義無反顧地一直走下去。

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原文發(fā)表于《浙江作家》2014年第2期


          已有0人點贊

         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.png

          0條評論

           
          承諾遵守文明發(fā)帖,國家相關法律法規(guī) 0/300

          客服電話

          0579-88188123

         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:00-17:30

          客服QQ點擊咨詢

          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  chunyart

          微信客服號

          版權所有?2001-2021 浦江華清電腦網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安備 33072602100048號  
          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
          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!

          增值業(yè)務許可證:浙B2-201100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