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七八年前,我騎著一輛摩托車,風風火火地貿(mào)然闖入這片養(yǎng)在深閨的處女地,想不到剛一照面,就被她卸下了所有武器,毫無招架之力。不是哥意志不堅強,實在是她的殺傷力太大。從此,我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,有一段時間沒見面,心里就空落落的。近幾年間,或?qū)懮?,或攝影,或訪友,或旅行,我以各種借口去看望她不下二十次,每次都有新的見聞、新的感受。
前天清晨,撐著雨傘,我再次走進她的懷抱。
連綿的春雨給嵩溪村的白墻黛瓦披上了一層輕紗,四周的青山也在雨霧中若隱若現(xiàn)。沿著被春雨沖洗得水靈光亮的石子路,穿行于曲折蜿蜒的鄉(xiāng)村里巷,路上很少碰到行人,而目光穿過一個個門洞,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卻是另一番鬧盈盈的景象。紅艷艷的春聯(lián)、亮堂堂的紅燈籠,村民們笑語聲喧,兀自沉浸在春節(jié)的喜慶氣氛中。
嵩溪村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,最盛時人口近三千人。隨著人口的增長,房子不斷增加,現(xiàn)存古民居上千間。這些房子依山而建,參差錯落,房挨房,院連院,弄堂與小巷又將它們串連在一起,整個村莊就像未經(jīng)剪裁、自然生長的樹木,巧奪天工,洗盡鉛華,沒有一絲雕琢的痕跡。
要是說周遭的群山庇護了這個古老的村莊,那么兩條穿村而過的溪流賦予了她靈動的稟性。這兩條溪一前一后,一明一暗,村民們在此取水淘洗,共話桑麻。暗溪人稱“江南坎兒井”,因地處山垅間,宅基地匱乏,村民們便在溪上修橋,橋上建房,不經(jīng)意間,成為鄉(xiāng)村一景。臨水而居,枕水而眠,此番情境,不用實踐,光是想想,就是一種享受。
秀美的群山,清冽的溪流,孕育了嵩溪村的千年文脈。自宋代以來,嵩溪文風鼎盛,俊彥迭出,名儒碩士,代不乏人,僅明清兩代,秀才以上的文化人就達200余名,民國以來,文學、書畫、軍政等方面的人才不絕如縷。始創(chuàng)于清代康熙年間的嵩溪詩社更是名噪一時,綿延200余年,實屬罕見,“浙江省文化名村”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。
嵩溪村的先民在農(nóng)耕樵讀之余,利用周邊豐富的石灰?guī)r,以燒制石灰為業(yè),至今尚存20余座石灰窯。嵩溪石灰以白凈細膩、質(zhì)量上佳聞名遐邇,金華、諸暨、義烏的客商、挑夫云集嵩溪,酒肆、旅店、當鋪應運而生,一時竟有“小杭州”之稱,其繁盛可見一斑。
近兩年來,嵩溪村秀美靈動的山川、自然質(zhì)樸的民居和豐富厚實的人文積淀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,對其保護開發(fā)也被列為縣委、縣政府的重點工程。目前,村里的許多古建筑得到分期分批修復,有損景觀的新樓房被拆除、整改,一度被鋪上水泥的石子路也恢復了原貌,村口建起了供游客休憩、娛樂的廣場。羊年春節(jié)過后,縣有關部門及嵩溪村兩委將千方百計克服污水管網(wǎng)建設難題,并計劃建設一座容量60萬立方米的水庫,使村里的明溪、暗溪常年清流不斷。
嵩溪,就像一個天真純樸的鄉(xiāng)村姑娘,洗白了臉,穿上了干凈素雅的衣裳,向縣內(nèi)外游客露出了清新的笑容。
(作者:吳益文)
版權所有?2001-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(wǎng)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(wǎng)安備 33072602100048號
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(nèi)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(zhuǎn)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(nèi)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