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,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,僅管理員可見
那段走過淡竹嶺的往事,我仍銘記在心……
轉載
在線管家于 2016/05/01 07:17:17 發(fā)布
IP屬地:未知
來源:今日浦江
作者:張必強、陳海敏
5305 閱讀
0 評論
4 點贊
淡竹嶺古道是古代浦江北部村民至浦江縣城的必經之路,歷史上稱官道,位于中余鄉(xiāng)冷塢村與鄭宅鎮(zhèn)金泥村交界。
淡竹嶺古道從冷塢村至金剛塢口約五華里,全程有臺階一千八百十二級,坦途八百四十余步。據嶺石碑記載,此古道原是荊棘縱橫、崎嶇特甚的羊腸小道,上道難如上青天。后經官兵清匪,于同治十一年,眾多仁人志士籌劃發(fā)起義捐,動員民眾出銀出工,由官府監(jiān)督施工。全程采用青石板鋪砌,民眾不辭寒暑將荊棘縱橫的羊腸小道建成坦途臺階。工程于同治十一年九月動工,至同治十三年十月竣工。
我一生中完整走完這條古道只有一次,可是就是這次讓我魂牽夢縈,記憶猶新。那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,我只有十幾歲。
我出生在離古道十公里外的山村,當時農村條件十分艱苦。在那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,家中一年的主要收入看欄里的豬,一是豬多肥多糧多,二是把整頭豬賣給收購站有五十斤豬飼料票和幾十元錢的收入。那點錢不能亂花,一半要留下來買小豬,等待來年再飼養(yǎng),實際可以支配的錢很少。賣豬是一家人最高興的日子,我們小孩可以在那個時候耍賴,有可能賴件新衣服。
那年賣完豬后父親要去巖頭買小豬,因為我們本地沒有小豬市場,巖頭的小豬據說好飼養(yǎng),父親每年都到那里去買小豬,在我的再三要求下,父親同意我隨從。
如果坐汽車到巖頭,來回有一百多公里路程,而且要到浦江城里轉車,到我們村只有一天兩班車,很不方便。主要是父親舍不得花車費,所以他都是走淡竹嶺古道,這次也不例外。
天剛蒙蒙亮,父親叫醒了我。吃了早飯,帶上母親做的玉米粿作干糧,父親挑上兩只蔑做的豬籠,里面鋪上干稻草就上路了,走了半個多小時到中余村,天才大亮。
跟在父親后面一路走到冷塢村,我已經有點走累了,可是身材矮小的父親還是走得很快。眼前這么長的嶺讓我有點怕,父親說這座山嶺叫做淡竹嶺,沒有公路之前是我們山區(qū)到城里的唯一通道,走的人很多。一路徒步而上,由于我人還小,行走很吃力,走著走著意識已經模糊,雙腿習慣性機械地邁著步,快沒有力氣前行了,甚至連抬頭望望兩邊風景的力氣都沒有了,只能耷拉著幾乎無法思考的腦袋,把軟綿綿的上半身的重量壓向這雙神奇的不受控制而行走的雙腿。我心中暗暗地說:下次再也不來了。
終于到山頂了,山頂有個房子,原來是座古廟,在那個年代,古廟只是個空房子而已。終于可以歇歇了,我們吃了帶來的干糧,接下去就是走下坡,省力多了。之后,我們到蒙山下的一個小山村里借宿。
第二天早上到巖頭小豬市場后,父親經過精心挑選買了兩頭小豬,我也買了一本小人書。在回家的路上,看著父親弱小的肩上挑著兩頭小豬走一陣歇一陣,我有點不好意思,但是心有余力不足。只見父親臉上洋溢著笑容,好像現在的小豬已經長成明年的收購豬,他把希望寄托在豬籠里面。到家時,已經傍晚,母親早已經在等待了,我們連忙把小豬放到豬欄里面,像對小孩似地加以呵護。
彈指一揮間,時間已經過去近四十年了,那段走過淡竹嶺的往事,我仍銘記在心。
長大后,我聽說現存淡竹嶺青石板古道幾十年間歷經諸多社會變革。建國初期整條古道兩側被開墾種植,造成臺階懸空和遭泥石流沖塌等災害影響。冷塢段在半山腰建造了一座小型水庫,把庫區(qū)段部分青石板移作他用。金剛塢口段豎鋪石板被人們挖走移作他用嚴重。特別是近些年來,由于交通發(fā)達,人們步行少了,古道被遺棄并開始清冷,荒蕪。
如今的冷塢村經過“五水共治”后山明水秀,景色宜人。站在村前的山上,從制高點俯瞰全村,房舍錯落,黑瓦白墻,綠水與青山交相輝映,儼然是一顆鑲嵌在綠色叢林中的明珠。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,如一條潔白流動的飄帶。溪上五座由條石砌成的拱橋和兩座水泥便橋跨溪而立,將小溪兩側的居民緊緊相連。村里的古祠堂建于清代,屋檐之下、立柱與橫梁之上全是精美木雕,梁柱上的牛腿木雕栩栩如生。
古道承載著行者往來,也承載著悠遠記憶。隨著花海冷塢旅游的開發(fā),淡竹冷古道也得到了開發(fā)。在天地間,淡竹嶺古道和其他古道一樣如同游走的脈絡,蔓延在廣袤大地,千百年間,它們從無到有,從繁華到落寞。
如今,這些古道猶在,又逢新生。穿越千年古道、探尋古道歷史、感受古道風光已成為驢友們最大的樂趣。(作者:張必強、陳海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