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,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,僅管理員可見
浦江縣傳統手工美食介紹(一)
轉載
于 2016/09/26 14:20:34 發(fā)布
IP屬地:未知
來源:網絡
作者:
10278 閱讀
0 評論
206 點贊
長壽面(俗名索面)悠久歷史,起源于西漢。有一次漢武帝過生日,廚師為了弄出點新意,試著把面團拉成絲一般的細長面條,誰料漢武帝見了大為不樂。智臣東方朔見狀忙道:“恭喜萬歲!壽星彭祖之所以能活到800多歲,就是因為他的臉長,‘臉’就是‘面’,面長就是壽長,你看皇上的‘面’比彭祖的‘臉’不知長了多少啊,這長壽面是祝?;噬先f壽無疆??!”漢武帝聽了立即喜上眉梢。浦江的索面祝壽“拿生日”時是“長壽面”,送產母羹時稱“誕面’,結婚訂親時叫“喜面”,招待客人時為“太平面”,因其口感特好且具有養(yǎng)胃健脾等食療功能而享譽四方。
一根面是浦江縣檀溪鎮(zhèn)潘周家村的傳統手藝,原名麥繩,淵源久矣。相傳面條在清代就很有名氣,尤其是道光皇帝之后,以帝王之師老家面條的身份,曾紅極京城。后來為了方便游客帶走,村民們便將面條曬干,取名一根面,象征著長長久久、吉祥如意。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一根面條可以拉上好幾百米不斷,韌性十足,口感也贊,做一次面可供100多人同時吃飽。2014年11月,一根面登上中國夢想秀并圓夢成功,如今這根面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。手工面俗稱麥切,就是純手工制作的面條。手工面制作并不繁瑣,主要是“揉、搟、切”三道工序。先是“揉”,在面粉中倒入適量的水和鹽攪拌成小疙瘩,和成面團醒面10分鐘,再接著面醒好后,再用力揉至面團表面光滑。再是“搟”,將面團先搟成小圓片,將面片上下撒上面粉包裹住搟面杖用力向前推,使其變薄變長,然后展開再反方向搟至厚度合適(約0.5cm)。最后是“切”,將搟好的面片折疊,快刀切成寬度均勻的面條,接著輕輕摔打使面條展開。水開后,放入面條煮熟,再加入自己喜歡的菜,一碗風味獨特的手工面就做好啦!蕎麥面是深受浦江百姓喜愛的一種美食。我縣種植蕎麥的歷史較為悠久。據《光緒浦江縣志》記載:“蕎麥,七月種,十月熟。經霜即萎,早種者,畝可收石余”說明了我縣先人早已掌握了蕎麥的種植時間和種植方法。蕎麥性味甘平,有健脾益氣、開胃寬腸、消食化滯的功效。將煮好的面條撈到碗里,再加上醬油、蔥花、味精、胡椒、生姜米、麻油、蒜糊等各種調料,這樣一碗香噴噴,美味可口的蕎麥面就可以吃了。米篩爬是我縣獨有的傳統美食,營養(yǎng)豐富易消化,老少皆宜。古代夏秋之時農事繁忙,農家主婦晚餐一般都是要燒吃開胃的面食。但一般切面很難掌握時間,早燒會糊,遲燒又擔心餓肚子。于是一些主婦干脆先和面團等丈夫收工再點火切面。有一小孩頑皮,在面團上摘下一小塊在米篩上按弄,結果按出雕塑一般花樣來。主婦靈機一動,依小孩樣在米篩上一摁一捺,按弄出來的面團久煮不爛,越煮越香。丈夫不知此謂何物,主婦隨口說叫“米篩爬”。從此,“米篩爬”在浦江民間世代流傳,廣受歡迎。麥餅是浦江特色小吃之一,歷史悠久,用料簡單。麥餅以兩面微黃,薄似紙,韌如皮,無破損為佳。燙時以出現饅頭形為上。因為當麥餅快熟時,餅層內的餡受熱產生蒸汽而受到餅面的密封,使餅內鼓起如饅頭,當火溫降低后,麥餅復原如常。正因為出現如此奇觀,麥餅才成為上等佳品。麥餅形圓,寓意團團圓圓,餡和面相處很和諧,表示和和美美,因此每年的元宵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,浦江有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麥餅的風俗習慣。這種民間傳統的飲食一直流傳至今,制作工藝代代相傳。菜干餅是浦江特色小吃之一。它是純手工制作的,而且是用爐火烤熟的,它主要工具是燒餅爐子。爐子高70公分,寬62公分。爐子分兩層,外層用鐵皮包裝起來的。內層是烤餅的爐子,爐子又分兩層:上層圓口、直筒。內壁用于燙餅的,下層主要作用是生炭火的。剛剛出爐的菜干燒餅色澤焦黃,外層酥脆,內層滋潤鮮香,菜干與鮮肉完美結合,那焦香咸甜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。圓饅頭有小有大,小的像普通的包子,大的如小湯碗口,造型圓潤、面皮蟬薄、酵孔細膩、松松軟軟,受人歡迎。習慣的吃法是在饅頭里夾上紅燒肉(即焐肉)搭配,正月招待拜年客人,紅白喜事招待客人第一道食品就是饅頭焐肉。這樣既香嫩又松爽,相當有嚼勁,非常易消化。一只浦江饅頭捏在手里,變成很小一團,而手一松開,饅頭像海綿似的還原如前。浦江圓饅頭制作工藝全來自傳統,一代代的浦江人靠師徒、家人口傳心授將它的做法技藝保存至今。餛飩是浦江民間歷史悠久的傳統食品,又常作饋贈禮品。根據鄉(xiāng)俗,浦江民間重大宴席上不能缺少三大點心,又稱“三套頭”:楊梅馃、粽子、餛飩?!岸宋琨滐灐⒐?jié)夏餛飩”,浦江鄉(xiāng)間有在節(jié)夏吃餛飩的習俗。餛飩的食用方法有三:一為煮餛飩;二為干餛飩俗稱“燥餛飩”;三為燙餛飩,把餛飩放入熱油內炸至金黃酥脆、外焦里嫩后撈出,這才是真正的餛飩精品,食用時更為香甜可口,特別受一些美食家的青睞,它作平時食用,如今也常會在宴席上出現瞎眼餛飩(“瞎”俗語為不飽滿之意),又叫小餛飩。顧名思義,它的餡料極少,一般多為肉餡。小餛飩皮的加工方法是將面團搟成整張極薄的片狀,然后用刀劃作1-1.5寸見方的小片,用瓢羹柄或用篾片沾入少許肉泥,隨手捏攏成抄手式。烹調與食用方法同與水煮餛飩如出一轍。它一般被用來作湯下飯,也可當早餐。小餛飩皮薄餡嫩、味美湯鮮、香里有甜、風味獨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