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“千匠萬匠,不要學解板匠。晴來解在山頭上,落來解在埂沿上;
站起來吊煞相,眠倒來活和尚?!边@是一首流傳在家鄉(xiāng)的民謠,道出舊時解板(鋸板)匠的艱辛:開始鋸大木頭頂端的時候,解匠站在凳子上,像個吊死鬼;等到鋸底部的時候,解匠坐在地上,像個活和尚。
小時候,鄉(xiāng)村姑娘的嫁妝中少不了一對木板箱,普通一點的是杉木箱,高端一點的是樟木箱。我上學前,村里特意邀請諸暨的解匠,把村東兩株千年古樟砍了,鋸成幾段,運到村里的大廳里,捆扎在柱子上,用特制的鋸子把它們鋸開,前前后后忙碌了一個多月。
等我念小學高年級的時候,親身品嘗了鋸板的滋味。爹是木匠,需要把木頭鋸成木板,才能做家具。我們父子抬起鋸子,沿著彈好墨線,你推我拉,此高彼低,將一段段木頭慢慢解成一片片木板。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家鄉(xiāng)流行電動解板機,我這個小解匠從此“失業(yè)”。
與專業(yè)的解匠相比,木匠鋸板只是小巫見大巫。常言道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”,石宅派頂村出過一位身手不凡的解匠,人稱明元師,在四鄰八鄉(xiāng)很有名氣,知道的人沒有一個不豎大拇指。
明元師其貌不揚,只有一米六的個頭,父輩兄弟三人全是吃鋸板這碗飯的。他從小跟著爹爹在山間摸爬滾打,練就一身好手藝。其他諸如砍樹劈木、捕獵野物、尋覓草藥、扎縛龍燈之類的本事,更是小菜一碟。他還會一點武功,普通民居的墻頭,手腳并用,就能輕易攀爬上去。
一九五八年“大躍進”時期,大煉鋼鐵,派頂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許多古樹名木毀于一旦。有一次,村里指派明元師與一位小后生上山砍樹。他倆合作,鋸啊鋸,鋸到樹干兩截分離,其中一截滾向小后生。小后生連忙伸出一只手去推擋,結(jié)果被壓在下面,動彈不得,狂呼“救命”。這時,明元師若回村里喊人救援,往返七八里路,只怕小后生性命難保。情急之下,他掄起大斧,用力朝壓在小伙子手上的樹段劈去,一斧又一斧,越到后面,越是高舉輕放,以免誤傷。過了半個鐘頭,他才把小后生解救出來,自己累得躺倒在地上,直喘粗氣。后來,小后生逢人便講:“我的這條命是明元師救的,即使進入陰曹地府,也忘不了他的大恩大德!”
日積月累,明元師練就一手絕活。有一次,鄰近的浙江建德有一家林場砍伐樹木,作為鐵路枕木,其中一棵長十來米的大樹,要從頭到腳劈削取材。他掄起利斧,一氣呵成,劈下的木片連成長條,沒有斷裂,劈好的木料像用刨子刨過一樣光滑。當時,場長叫人把這段十來米長的樹材抬起來,讓在場干活的幾十人觀看,大家都嘖嘖贊嘆。為此,林場特地送他一把雨傘,作為獎勵。從此,明元師聲名大振,“斧可替刨”的絕活遠近聞名。
還有一次,鄰村有戶人家造新房,請明元師上山取材。中午,東家送飯上山,只看見所有的樹木被分成幾堆,連一段木料都未取,而明元師還躺在樹堆上,閉著雙眼,“吧嗒吧嗒”抽著旱煙。東家看了很不高興,礙于情面,不好吱聲,耐著性子,等他把飯吃完。酒足飯飽,抽上一袋煙,明元師才開始動手,誰知半天工夫,竟劈好十八根擱柵,真是鬼斧神工,讓東家驚嘆不已。按行規(guī),一天能劈十二根擱柵,就算好手藝。
另一個村莊的一戶人家,祖墳后面有棵大樹,已經(jīng)空心,搖搖欲墜。為了防災,主人想把大樹砍倒,最好在倒下的時候,讓它從墳后跳過墳背,彈到墳前,既保住風水,又省得搬動,豈不兩全其美!可誰有這等挪移的本事?正在困惑之間,朋友推薦了明元師。明元師應邀來到現(xiàn)場,仔細目測大樹的高度、樹圍,墳前墳后的間距、朝向后,允諾擇日再來砍樹。
幾天后的一個晴天,明元師來到現(xiàn)場,拜過樹神,就叫徒弟爬上樹頂,縛好繩索,動手砍樹。他運用力學原理,結(jié)合自己幾十年來的經(jīng)驗,在大樹快要倒下的最后一刻,用力砍了幾斧頭,憑借樹身猛烈的自沖力,整棵大樹從墳后彈到墳前,沒有碰到墳頭,真是神了!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有一個村莊的中心地段有一棵已存活幾百年的大榧樹,年久心空,遇到臺風搖搖欲墜,一旦倒伏,將危及多戶人家的生命財產(chǎn)安全。如果預先砍伐,東西向只有一條約一米半寬的村道,恐怕砸到兩側(cè)的房屋。為此,大隊張榜招人砍樹,出的工錢很高,但條件相當苛刻,不能觸碰任何一戶人家的房屋。有好幾班砍樹師傅都去現(xiàn)場察看,無計可施,只能望樹興嘆,悻悻而歸。
明元師得知消息,帶著幾個徒弟前往該村,經(jīng)反復目測、細算,信心滿滿,決定揭榜。他選擇一個好日子,拜過樹神,叫徒弟們把樹上所有的枝枝丫丫剔除干凈,自己縛上繩索,爬上樹干,先從東面開斧倉,再由徒弟配合,從南北兩面分別用大鋸朝里鋸,釘上數(shù)枚木釘,斧倉越開越大;為保證樹干直線倒向西邊,須不停地調(diào)套多枚木釘,以求得樹干的平衡。待木釘全部打?qū)?,?shù)十人在西邊把繩索拉緊,最后關鍵的幾斧由他親自砍伐,大樹終于不偏不倚地倒在西邊村道當中,房屋無一受損。明元師超群的智慧,贏得了同行的仰慕,稱贊他“厲害厲害,確實有真本事”。
在家百日好,出門半日難。解匠跟其他的手藝人一樣,走家串戶,這碗百家飯不是那么好吃的。有一次,前吳羅源村的兩個解匠到童塢村去鋸板。東家的主婦用一塊圍裙裹住孩子,扎在背上,騰出兩手,拍起黃黃的玉米餅。背上的小孩哭了,拉了黃黃的大便,主婦用手去拍拍孩子的屁股,再繼續(xù)拍拍黃黃的玉米餅,自己還不知道。正在一旁鋸板的兩個解匠,一個看到了,后來吃飯的時候,怎么也吃不下去;一個沒有看到,照樣吃得津津有味。(作者:王向陽)
版權所有?2001-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(wǎng)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(wǎng)安備 33072602100048號
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(nèi)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(zhuǎn)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(nèi)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