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灣來村在巖頭鎮(zhèn)西部,毗鄰仙華山景區(qū)。始祖陳宋仕生于弘治年間,卒于嘉靖乙巳。陳姓約五百年前從大畈析居巖山而來,時移境遷,村名也換作灣來。相傳古時大畈陳氏打獵到巖山,覺得此地氣勢非凡,實為寶地,便選擇在此居住。
巖山村古時叫作龍巖,灣來村古時叫作巖山。兩村南北相對,路途較近,親戚較多。龍巖村門前龍門甚高,有一夫當關(guān)之險,旁人看來這是身居險地,長久必有大災。龍巖村張姓太公與陳姓太公商議,要斬除惡根,并把龍巖村名一起改掉。可是兩人一起到村前村后觀看,此地巖多山多,離不開巖字山字。陳姓太公心領(lǐng)神會,把自己村名巖山送予龍巖。而后把自己的村名改成灣來。
灣來村有大樹王、龍殿、老虎洞、五指石等景點。稱為大樹王的樟樹,在村新屋里十五間正東邊,樹齡有260多年,需兩人合抱。龍殿有上龍殿、下龍殿,信眾甚多,香火旺盛。老虎洞在村西的馬車嶺腳,可容納二三十人,雨天過路行人常在此休息。清朝農(nóng)民起義“千人會”領(lǐng)袖杜益勇,在此洞附近被清兵用石灰包撒傷眼睛,才被擒獲。五指石則與村陳姓太公相關(guān),相傳遷來此地后,族人到處改山造地,一日幾人在山腳干活,卻不知山上巨石慢慢滑下。陳姓太公見狀,箭步迎上,手托巨石,大喊“快走”。人們知曉避開,他才放下巨石。村人為此稱陳姓太公神力,又見此石印有五個指坑,稱之為五指石。
至第五世陳克化,宗譜贊“秉性純粹,制行端方,年值荒歉,出粟賑濟,韓侯、黃侯嘉其德行屢匾之?!百Y善堂”“周急善家”“尚義可嘉”“碩德重望”等牌匾均由邑尊即韓侯、黃侯恩賜,上述牌匾至今懸掛于資善堂上。
康熙年間曾有大旱,到處都是災民。陳克化大發(fā)善心,在左溪寺對面來倒山山腳大路邊施粥三天。只是他六十歲無子,親朋好友規(guī)勸他娶妻生子,并說做人善良賢德,上天不會讓他絕后。為此他娶趙氏,于六十一歲得子,陳氏一脈又得以香火傳承。
資善堂已有三百多年歷史,建筑規(guī)模宏大。共分四進,分別為門廳、花喜廳、大廳、堂樓。門廳為石門架,匾額鐫刻三字“大方伯”,三字為浦江縣晚清書法家黃尚慶的弟子沈硯田所書。磉子石滾圓如大鼓,堂柱盡可合抱。廳內(nèi)猶存壁畫,雕梁牛腿,盡顯風姿。資善堂為廿四間規(guī)制。每三間房有一個磚垣,用以預防火災。每廂之間有小臺門及公共樓梯,下雨天不用雨傘,穿布鞋也不會濕鞋。
資善堂的“周急善家”,詞來源于孔子說過的,君子周急不繼富。也指陳克化周濟急難,以善為家。這也為堂名稱作資善,奠定基礎(chǔ)。資有憑借之義,又有累積之義,一是宣揚先輩前已有善行,二是要求子孫不斷積善。
與善字相關(guān)的還有孝善井,也與陳克化施粥三天有關(guān)。天下大旱,喝水困難,陳克化也苦思冥想?;蚴撬娜市呐e動感動了上蒼,為此托夢于他,見一顆巨大的珍珠落于大廳天井西邊。陳克化寧信其有,請來工匠挖至七八米時,見清泉咕咕而出。當時眾人不相信,在如此高的地方會有水源,且甘甜可口,待一挖出,才感知仁心,為此稱此井為孝善井。
而今,灣來村響應巖頭鎮(zhèn)黨委政府的異地搬遷政策,集體搬遷至幸福新村,村民們住上了寬敞明亮、設施齊全的新房。原村內(nèi)大量閑置的土地,進行了流轉(zhuǎn),為集體經(jīng)濟注入新活力。因善而名的山村,走上了康莊大道。(文/見維 圖/高攀)
版權(quán)所有?2001-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(wǎng)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(wǎng)安備 33072602100048號
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(nèi)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(zhuǎn)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(nèi)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