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小時候,家家戶戶打麥稈串扇,男女老少齊參與。不少人家賺了錢,蓋了房子,娶了媳婦,過上溫飽日子。老百姓心里明白,這一切全托鄭宅工藝廠的福。
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三日,冷水大隊黨支部書記鄭修牛接到鄭宅公社的一紙通知,要他赤手空拳創(chuàng)辦鄭宅工藝廠。他臨時授命,白手起家,沒有人員,就向全公社招聘,一共有二十來個;沒有資金,就先做代理加工,公社只提供區(qū)區(qū)一千元塊啟動資金;沒有廠房,就把村里的舊祠堂昌三公祠改建而成。
這個舊祠堂有五六米高,用一根根又粗又長的石柱支撐,除了四周的圍墻,里面空蕩蕩的。大家自己動手,從溪灘里撈來泥沙,從山坡上挖來紅壤,從石灰廠里買來石灰,拌成三合土,夯成泥墻,把舊祠堂隔成一小間一小間,第一進當辦公室和樣品室,第二進和第三進當生產(chǎn)車間。祠堂內(nèi)部分割的泥墻只有兩米多高,下半截隔開了,上半截還漏風。一到冬天,寒風刺骨,跟露天差不了多少。尤其遇到下雪的日子,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天飛舞,隨著北風飄進了簡陋的辦公室和生產(chǎn)車間里,把職工們凍得夠戧。
創(chuàng)業(yè)伊始,鄭宅工藝廠給縣竹編工藝廠代理加工篾絲碗、龜背圓盤等,利潤微薄,因為次品返工、廢品浪費等原因,效益不佳。到了第二年下半年,愛動腦筋的鄭修牛尋思:竹子能做工藝品,麥稈能不能做呢?當時生產(chǎn)隊年年種大麥,家家戶戶分到的大麥稈堆積如山,作為燃料,如果能做成工藝品,那不是就地取材、變廢為寶嗎?
恰在這時,鄭修牛無意中聽到傅宅有一戶人家用大麥稈做成串扇,輕便實用。于是,他派妻子鄭珠仙等人上門拜訪,把打串扇的技術學了回來。先從摘麥稈、選麥稈、數(shù)麥稈、染麥稈開始,到扎扇、包柄、串扇、夾篾絲、包邊,再到漂白,工序繁多,產(chǎn)品有紅白扇、藍白扇、紫白扇、金黃白扇等十幾種,既美觀,又輕便。同時,他請來一位專業(yè)的工藝美術師,名叫張咸鎮(zhèn)。當年,張咸鎮(zhèn)因爹爹在臺灣而被打入另冊,只身逃到青海謀生,隱瞞家庭歷史問題。“文革”后,造反派把他揪了出來,開除公職,只好回到老家浦江謀生。
患難之中,鄭修牛把張咸鎮(zhèn)倚為左右手。廠里成立創(chuàng)新組,由張咸鎮(zhèn)領銜設計新花樣,包括大小怎么改,顏色怎么配,款式怎么做,然后由其他成員打出樣品,再由心靈手巧的女工做成產(chǎn)品。張咸鎮(zhèn)還把麥稈產(chǎn)品的鏈條延伸到盤、籃、碟、盒以及小掛件,甚至做成麥稈貼,包括《南京長江大橋》、《三潭印月》、《平湖秋月》等作品。在小小的麥稈扇上,張咸鎮(zhèn)找到了自己施展才華的新天地。
麥稈的系列產(chǎn)品制成后,怎樣才能賣出去呢?鄭修牛異想天開,想到大上海去攀高親,申請做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定點廠家。從鄭宅工藝廠到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,關口重重,談何容易!當時,闖關的通行證就是介紹信,要從下到上一級級開,直至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。
可由誰來給鄭宅工藝廠開介紹信呢?作為一家社辦企業(yè),名義上生產(chǎn)由縣手工業(yè)管理局代管,銷售由縣商業(yè)局代管,但像管又不像管,不是親生子,而是爹不親、娘不愛的干兒子。鄭修牛帶著麥稈工藝品找到縣計委,要求開介紹信??h計委領導表示支持,但鄭宅工藝廠不是全民企業(yè),無法開具。于是,他直接闖進縣府大院,找到縣委書記李玉山,尋求支持。李書記覺得這是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,指示縣計委開介紹信。他拿著縣計委開的介紹信,來到省進出口公司,再由省進出口公司開介紹信,來到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,好歹把門找到了。
當時正值“文革”時期,企業(yè)實行軍管。駐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軍代表鄭兆慶是同鄉(xiāng),他把鄭修牛介紹給一位姓馮的業(yè)務主管。馮主管不看企業(yè)身份,只看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,說從來沒有看見過麥稈串扇,前景看好,給鄭宅工藝廠下達了第一個生產(chǎn)任務:一萬八千把麥稈扇,每把四角錢,打好以后,送到上海。從此以后,鄭宅工藝廠接連不斷地設計和開發(fā)新產(chǎn)品,及時送到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樣品室陳列展覽,贏得國外客商的青睞,訂單源源不斷。
因為生產(chǎn)任務繁重,光靠鄭宅工藝廠二十個職工的自身力量,難以按時完成訂單,鄭修牛想利用社會力量,組織全公社的部分農(nóng)村婦女在昌七公祠進行集中培訓,教授打麥稈扇的技藝。學成以后,幾乎每個家庭婦女都帶領全家男女老少一起打麥稈扇,最后由鄭宅工藝廠以每把兩角四分的價格統(tǒng)一收購。后來,光鄭宅公社的社員也來不及完成訂單,鄭修牛又一次把目光放遠,在鄰近的堂頭、禮張、巖頭、黃宅、前陳、白馬、七里、大許等公社建立草編加工點,幾乎在整個浦江盆地掀起了一股學打麥稈串扇的熱潮。
有一天,鄭宅樟橋頭村的一個姑娘正在教另一個姑娘學打麥稈串扇。學生不會打,老師不在行,邊上的一個嬸嬸就笑話她們:“烏龜教鱉,教到田后磡才歇。”這句話的意思是,烏龜嫌鱉爬得慢,兩個一起爬到田后磡,都爬不上去,半斤八兩。邊上的人聽了捧腹大笑,可這兩個的姑娘沒有聽懂,一個依然在認真地教,一個依然在認真地學。
為了靈通市場供求信息,鄭修牛千方百計參加各種展覽會。一九七四年,他隨浦江縣代表團第一次參加春季廣交會,鄭宅工藝廠是代表團中惟一的企業(yè)單位,其余的都是政府部門的頭頭腦腦。當時,浙江省每年都要舉辦一兩次工藝品展覽會,參展的有來自余姚、慈溪、溫嶺、定海等地的草編企業(yè),很少有打麥稈扇的,更不用說用麥稈做盒子、碟子了。所以,鄭修牛成了令人關注的典型,每次都要代表鄭宅工藝廠在展覽會上作交流發(fā)言。
鄭宅工藝廠設計和生產(chǎn)的麥稈扇質(zhì)優(yōu)價廉,輕便實用,銷路喜人。對內(nèi),銷售到四川、云南、廣東等省市;對外,銷售到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以及非洲的喀麥隆等國家,甚至還上了當時的新聞紀錄片,引起轟動。麥稈工藝品給國家創(chuàng)匯、給集體增收、給農(nóng)戶創(chuàng)利,實現(xiàn)了國家、集體、個人的“三贏”。深一大隊樟橋頭村的王金法家,有兩個女兒,全家一起打麥稈扇,最高月收入達兩百五十塊,而當時的大學本科畢業(yè)生,剛參加工作時的月薪是43.50元,戲稱“4350部隊”。
在鄭修牛的帶領下,鄭宅工藝廠的業(yè)務蒸蒸日上。到了一九七三年下半年,隨著生意日益紅火,業(yè)務不斷擴大,全廠職工達到一百二十人。一九七四年,選中冷水村的一塊大約五畝大的坡地,由公社出錢征地,工藝廠出錢建造,到了年底,大家歡歡喜喜地搬進了新廠房。
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,隨著電風扇在農(nóng)村的推廣和普及,麥稈串扇的實用功能相形見絀,逐漸喪失市場。到了一九八四年,曾經(jīng)以生產(chǎn)麥稈串扇輝煌一時的鄭宅工藝廠走到盡頭。(王向陽《手藝:漸行漸遠的江南老行當》,廣西師大出版社,2017年8月版)
版權所有?2001-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(wǎng)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(wǎng)安備 33072602100048號
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(nèi)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(nèi)容!